首页

搜索 繁体

祥瑞:王莽和他的时代(出版书) 第51节(2 / 3)

主父偃万万没有想到,他的手下询问完齐王之后,齐王大概是担心遭受燕王一样身死国灭的命运,当晚就自杀了。

齐王之死打乱了主父偃的设想,自杀意味着齐王还没有审判就死了,案子就黄了。再加上赵王因为有把柄在主父偃手中,更要借齐王自杀一事做文章。主父偃决定即刻动身返回长安向皇帝解释。不过,流言比快马更快,主父偃人还没到,皇帝已经为齐王自杀之事震怒,以为是主父偃逼齐王自杀的,再加上赵王怂恿。主父偃刚入函谷关就被拿下。

齐王之死既是国事,又是皇帝家事,刘彻召丞相、平棘侯薛泽,御史大夫公孙弘,以及新任廷尉张汤来议事。张汤也担任过太中大夫,与主父偃、朱买臣、赵禹同列。不过,张汤与赵禹都是入仕多年的大臣,彼此交好;而主父偃与朱买臣是刘彻提拔的新贵,彼此相合。张汤与主父偃关系未必密切。此番主父偃下廷尉,廉洁苛刻的张汤客观地指出,主父偃确实未曾逼迫齐王自杀,不过,赵王等人举证主父偃接受诸侯贿赂和卖官已经查实,所以主父偃应按照贪污罪处死。

丞相、平棘侯薛泽一向忠厚,主张暂时留主父偃一条命,刘彻也觉得主父偃很有才干,不太想杀他。而此时,公孙弘说了一句话:

齐王自杀无后,国除为郡,入汉,主父偃本首恶,陛下不诛主父偃,无以谢天下。 29

这句话并不容易理解,但刘彻马上明白了。公孙弘的意思是,齐王自杀无后,齐国就被废除了,齐地改为郡县,版图纳入汉境,这从利益上看不是坏事。但是从儒家伦理看,天下人就会觉得皇帝太狠毒了,已经占有四海,却为了得到齐国的土地,不惜派主父偃逼迫亲人自杀,夺取亲人的土地。所以,天下人会在背后骂皇帝自私无情冷酷,不是仁义之君。所以,只有杀主父偃才能告诉天下人:看,皇帝并不想这样,是主父偃辜负了皇帝。

刘彻对公孙弘的建议非常满意,他甚至不满足于杀掉主父偃。公孙弘、张汤分明只听得刘彻的玉音放送:

“主父偃族诛。”

6董仲舒之惑(四)

主父偃的确是抱着必死的决心入仕的,拚得残生尽日欢,此身虽死又何妨?但他万万没想到,搭上的不仅是自己,还有整个家族成员的性命。

主父偃一死,朝廷的气氛似乎轻松了许多。但董仲舒仍然恐惧,他虽然厌恶主父偃,但族诛的酷刑令他畏惧。他的困惑与日俱增:面对一位喜怒无常、极端残酷的君主,儒学如何去驯服,又怎能驯服得住呢?他日益感到自己的经术毫无意义。讽刺的是,皇帝派吾丘寿王、张汤来向自己问道,他们来修习儒道,真不知道修成什么样子呢!

董仲舒还困惑于公孙弘,自从张汤向他讲了主父偃之死的缘由,他惊异于公孙弘确实是通儒术的,只是这儒术之用超乎自己的想象。昔年刘彻向董仲舒问灾异的时候,董仲舒也建议皇帝诛杀诸侯和外戚,但那并没有实际所指 30 ,而且确乎是灾异本身的预测。公孙弘却能将儒术翻云覆雨成精妙手段,还饰以仁义,这对儒术是福是祸?

又是十月,新的一年到来。

十一月,温弱的平棘侯薛泽罢相,御史大夫公孙弘拜相。

这是有汉以来第一个没有封侯的丞相,朝臣还没来得及议论合不合旧例,拜相当日,皇帝就以平津六百五十户封公孙弘为平津侯,此时公孙弘大约74岁。此后直到东汉,凡拜丞相必先封侯成为惯例。

尤为重要的是,公孙弘是作为一介儒者而非功臣或是外戚走到封侯拜相这一步的,这对天下的示范效应,要远远高于董仲舒在贤良对策时苦口婆心宣讲的大道理。

当了丞相之后的公孙弘会干什么呢?董仲舒不敢去想,他应该并不乐见一个曲学阿世的儒生,成为新一代的汉家儒宗。

不久之后,公孙弘先是引董仲舒和另一个修鲁学的瑕丘江公辩论,力推董仲舒的齐学更胜一筹,齐学在汉廷的地位更加巩固;但接着,公孙弘又举荐董仲舒担任胶西王的王国相。

表面来看,这是一次重用,但董仲舒经历过上次牢狱之灾和担任江都王相之后,已经能看清这是一个“杀局”。胶西王也是刘彻之兄,“七国之乱”后封王,“为人贼戾 ”,“强足以距谏,知足以饰非 ” 31 。人很聪明,你向他进谏一句,他有十句回你,而且说得更冠冕堂皇。胶西王最有名的事情,就是这些年凡是给他当相的,总会被他找出理由治死罪,实在找不出瑕疵的,就被毒死,总之有去无回。

王命难违,董仲舒只得东行。

见了胶西王,董仲舒没想到大王非常恭敬谦卑,一切皆依礼,但董仲舒已经非常清楚地认识到一个事实:自己连一个诸侯王都无法驯服,想以儒学驯服皇帝从而变革天下,更是绝对不可能的。刘彻内多欲而外施仁义,貌似圣王,实为暴君,这样的皇帝是三代以来的第一个,是帝国时代孕育出的典型君主,与尧舜文武、秦皇高祖有着本质不同。辅佐刘彻这样的“雄才大略”,恐怕只有公孙弘才能胜任。

董仲舒终于想明白:公孙弘刻薄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