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文豪1978 第24节(2 / 3)

“振云,还改啊?不如重新写一篇吧?”老六建议道。

刘振云却不想放弃,“我再试试。”

老六见劝不动他,便将手上的杂志甩给他。

“你也别光闷头写,多看看别人是怎么写的。你瞧瞧《燕京文艺》这期的小说,写的相当好,跟卢欣华的《伤痕》有一比。”

刘振云听老六这么说,心中颇感不屑。《伤痕》发表好几个月了,在国内很火,并且引起了巨大的舆论浪潮,甚至还有人喊出了“伤痕文学”的口号。

在他看来,《伤痕》的水平充其量也就比他好一点,完全配不上如今在国内偌大的名声。

心中这么想着,可老六一番好意,也不能生硬的拒绝,他翻看着老六递过来的那篇文章。

《牧马人》,许灵均。

“他是一个被富人遗弃的儿子。”

开篇第一句话,刘振云的眼球便被小说吸引了进去。

与此同时,燕大图书馆已经下班了,往日历来提前几分钟就会收拾好东西的胡文琼今天却一反常态稳稳的坐着,心神完全被眼前的杂志所吸引,忽略了外界的动静。

“胡姐,胡姐,下班了。”

林朝阳叫了两声才让胡文琼回过神来,可她嘴上“哎”着,眼睛却不肯离开杂志。

瞥见大家都下班了,她这才想起还得回家做饭,只能将正看的杂志抄进包里,等回家晚上有时间了再看。

第31章 成了

燕京师大的校园里,上午的课刚刚结束,陶玉书和同学们一起从教室里出来,向着食堂走去。

“上课的时候你看什么呢?还跑到韩老师的课上看来了?”陶玉书问身边的女同学吴颖芳。

上午的课是韩兆琦老师讲《史记》,广受燕师大中文系学生欢迎。

吴颖芳将夹在课本里的杂志露出来,语气带着几分神秘,“刚发表的小说,《牧马人》,又一个《伤痕》!”

杂志封面上的“燕京文艺”四个字清清楚楚,陶玉书问:“《牧马人》?”

“嗯,我觉得比《伤痕》还要好。”吴颖芳说着眼神不由得露出几分憧憬,“我要是能认识小说里的许灵均就好了,高大帅气、温文尔雅。这个作者笔名就叫许灵均,你说他会不会就是照着自己的样子写的许灵均?”

陶玉书没看过小说,她调侃道:“又在犯花痴了!”

“什么花痴!等你看过就知道了。”

“好了,赶紧去吃饭吧。”

《燕京文艺》在国内是比较老牌的文学刊物,又因为当年的主编是老舍、赵树理这样的大家,在全国范围内很有些名气。

这两年国内的文学重新起步,因为面对长期形成的思想戒律与艺术戒律,需要跨越冰冷的教条所设置的重重障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又因着这两年接连两任负责人的风格都比较保守,所以《燕京文艺》复刊之后并没有发出多少造成影响力的作品。

在周燕如这个资深编辑看来,林朝阳所写的《牧马人》与年初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班主任》和年中发表在《文汇报》上的《伤痕》如出一辙。

都带有对过去年代的强烈控诉,揭开了那个年代给人们造成的伤疤,将时代的悲剧用文字精准的呈现了出来。

但《牧马人》比这二者更优秀的地方是在于,它并不只是一味的控诉,其中的反思和温度更让人动容,从立意上来说要比二者高出一个层次。

尤其是在父亲这个人物的塑造上,十分具有象征性,对父子二人关系的处理也非常有智慧,在呼应读者内心感受的同时,又做到了理性、克制,成功的塑造出了许灵均这样一个历尽苦难、却初心不改的知识分子形象。

种种要素汇聚在一起,周燕如朴素的认为《牧马人》即便无法形成《伤痕》那般强大的影响力,也应该是一时之选,足以让林朝阳在文坛一举成名。

显然,她的想法是颇有道理的。

第十一期《燕京文艺》出刊当天,她走在燕京市文联大楼里已经开始听到关于《牧马人》的讨论。又过了一日,已经有人到编辑部来串门向编辑们打听《牧马人》的作者和创作内幕。

尽管读者反馈还没有到来,但周燕如以自己多年的从业经验可以轻松的判断出——

《牧马人》要火了!

一周后,周燕如刚上班,便从李轻泉这个新上任的刊物负责人那里得到了一个消息。

发行所那边打来电话,第十一期《燕京文艺》卖的太快,库存不多了,要加印。

“加印?这才一个星期!”

周燕如的语气带着几分讶异,《燕京文艺》这两年的销量一直非常稳定,少有加印的时候。

“是《牧马人》?”

李轻泉面露喜色,点了点头,《牧马人》是他和周燕如一致看好的作品,为此两人不惜在他还未赴任的时候便私下串通。

现在看来,这部作品果然没有辜负两人的殷切期待。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