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文豪1978 第13o节(2 / 3)

在国内的受众几乎都是近几年培养出来的。

而且因为拥有一定的阅读门槛,所以意识流文学的受众群体相对来说是比较活跃的,不管是在给编辑部写信交流方面,还是给报刊投稿方面,都比一些现实主义题材作品的读者群体要更加活跃。

短短一个月时间之内,《当代》编辑部收到了三千多封读者来信,读者们在信中对于《赖子的夏天》好评如潮,编辑部负责这些信件的年轻编辑姚淑芝每天光是拆信就忙的不可开交。

不过翻阅这些读者来信也不是没有好处,那就是可以从中收获到正面情绪。

尤其是那些对于作品的褒扬和赞美,让姚淑芝作为编辑充满了骄傲感。

这天下午,手头的稿件忙完了,她又拆起了那些怎么拆也拆不完的读者来信。

她拆开了一封来自hen省西峡县供销社的杨云涛同志的来信,信中这样说道:

“我是个文学爱好者,前年才了解到意识流文学这个现代文学的重要流派,读过的作品并不多。

一直以来,我对意识流文学的印象都是大段的内心独白和联想、跳跃的时间线和晦涩的故事。

但在阅读《赖子的夏天》这部小说之后,改变了我对于意识流文学的看法。

我可以看到它其中浓重的、鲜明的意识流风格,但在故事情节的处理上,作者似乎构建了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不至于让一些对于不了解意识流文学的读者看得云里雾里。

对我个人而言,《赖子的夏天》这部作品是深深地打动了我的。

作者在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一段没有血缘关系的父子关系,既有趣味性,又包含了对于人生和成长的感悟。

更难得的是他很好的兼容了意识流文学的风格,将‘夏天’这个概念融汇于一种略带迷幻的感觉当中,成功的将小说的整体氛围渲染成强烈的童话色彩。

让人在阅读完小说之后,仍久久难以走出那段如真似幻的美好时光。”

看完了信,姚淑芝心情愉悦,她最喜欢的就是这种夸奖作者和作品的来信,可以收获满满的正能量,同时还不需要回信,省心省力。

再拆开一封信,这次是来自山东师范学院的大学生。

“……我读的是中文专业,但对于意识流文学向来是敬谢不敏的。在我看来,这个流派的作品晦涩难懂,故作高深,实则狗屁不通。

但在《赖子的夏天》这部小说中,我看到了独属于意识流文学的魅力。

作者以极具个人风格的文字掩盖,或者说是平衡了意识流文学与普通读者之间巨大的鸿沟,让这个看起来高高在上的文学流派变得和蔼可亲起来。

同时我想说的是,小说里的赖子和小军艰难的在生活中寻找希望、传递善意,让这部小说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过了文学流派和类型的概念。

《赖子的夏天》是一场爱、勇气与成长的深度对话,它超越了一般的意识流作品所能涵盖的意义,我觉得更应该把他归为儿童文学的大范畴当中,这是一部非常富有社会关怀和人文深度的作品。

我相信它必定会在当代文学史上拥有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并且长久的流传下去。

盼小说早日出版!”

连续拆了十多封信,姚淑芝心情愉悦,眼看着快到下班时间了,她将信件都整理好,看向了正在审稿的祝昌盛。

“老祝,我拆这些读者来信,里面有大半都提出了希望《赖子的夏天》能早日出版的要求。咱们是不是也得抓紧点时间啊?”

祝昌盛闻言抬起头,“这才一个月呢,太早了。你别看这些来信的读者催的紧,但小说的影响力不是一半个月就能铺开的,如果出版的太早,销量不见得会好看。”

祝昌盛是老编辑,在图书出版方面的经验要比姚淑芝丰富的多。

他是林朝阳的责编,《赖子的夏天》获得如此大的成功,他也与有荣焉。但现在说出版的事,言之过早。

“出版的事不着急,我觉得小说座谈会可以先开起来。”祝昌盛又说道。

这会儿临近下班,大家都放下了手头的工作,参与进了祝昌盛和姚淑芝的话题。

最近这些天,《当代》编辑部内的气氛充满了欢乐。

这与刊物的销量暴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对于一份刚刚诞生还不到一年的文学杂志,眼看着就要摸到单期三十万份的销量,这无疑是值得所有人骄傲的,同时也彰显了编辑部众人这段时间以来的工作成绩。

不过大家高兴归高兴,也知道这一期《当代》能够取得如此爆发性增长的根本是什么。

“老祝,你可一定要看住了林朝阳啊!我可听说,现在《人民文学》《十月》盯他盯的都很紧。

他最早可是在《燕京文艺》发表作品的,你看看现在怎么样,连着好几次《燕京文艺》都没拿到他的小说了。

他现在啊,就是块唐僧肉!”

编辑部的老编辑柳荫对祝昌盛叮嘱道。

从三月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