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文豪1978 第279节(2 / 3)

京多年也没少见,但那些院子遥不可及,跟大家没关系。

陶玉书家的这套四合院,在众人接触到的熟人的居住条件里,算是顶配的了。

等着吃饭的时候,编辑部几个同事站在二进院里那两棵法国梧桐下,这两棵树算是院子里最吸睛的存在,几乎人人来了都会过来摸摸看看。

法国梧桐在燕京本就少见,这两棵树又是栽植于五十多年前,到如今半个世纪过去,依旧枝繁叶茂,这本身就是极为难得的事。

配合上二进院的西洋建筑风格,让看惯了传统燕京四合院的众人不觉眼前一亮。

“刘恒,你也写小说,什么时候也能挣上这么一大处院子啊!”

刘恒是编辑部里的年轻人,平时不仅要干苦活、累活,还得承受几个老同志的调侃。

刘恒笑着说道:“这您就有点难为人了。我一年也写不了两篇小说,还都是短篇,想买这样的院子,得猴年马月。”

“年轻人,得有点志气。朝阳跟你差不多岁数,你瞧人家。”傅用林又说道。

闻言,刘恒满脸苦涩,没等他反驳,章德宁就替刘恒抱打不平了。

“老傅,别说刘恒,你比朝阳大了二十岁了,按照你的理论,你不得住个贝勒府?”

傅用林面露囧色,众人听到这话哈哈大笑。

等吃饭的时候,章德宁跟林朝阳聊起了《高山下的花环》改编电影的事。

“你们怎么还关心起这个了?”林朝阳问。

“《高山》那么火,大家关心一下不是也正常吗?”章德宁笑着说道。

一旁的陈世冲说道:“其实是前天王濛来编辑部坐了一会儿,正好聊天聊起来。他去文化部开会,正好谢靳也去开会了。

会上大家都知道谢靳要拍《高山》,七嘴八舌的提意见,殷切期待。

他说谢靳被这帮人逼的头都大了,还立下了军令状。”

王濛是《燕京文学》副主编,不过只是挂名,基本不参与编辑部的日常工作,偶尔有活动了给撑撑场面,比如燕京文学讲习所那种。

林朝阳有些意外的问道:“军令状?怎么还立上军令状了?”

“估计也是被大家逼的实在没办法了,听说开会的时候中y领导都过问了两句。谢靳说他要是拍不好《高山》,就永远和电影界告别。”

听到这话,林朝阳吃了一惊。

老谢同志这决心下的可够大的了!

他又想到了那天接到的电话,估计如果不是压力太大,谢靳也不至于专门给他打个电话。

林朝阳也想不到,改编《高山》竟然能把谢靳这样的名导给逼成这个样子,他不得不重新审视了一下《高山》这部小说的影响力。

他写了这么多部小说,真要说能在全民范围内具有影响力的,可能还真就得属《高山》了。

毕竟这部小说可是经过了大领导认证,全国数百万战士人人必读,在战事延宕的背景下获得了全国性的关注。

一部小说改编成电影,获得了从中央到文化界的热切关注,在中国电影界实属罕见。

第285章 我们是有职业操守的

五月的燕京,只要没有风沙,就是一年当中最好的季节。

但这样好的季节里,客居于此的谢靳却充满了烦恼。

自二月份他决定要拍摄《高山下的花环》电影,这个消息就成为了中国电影界最为热门的话题。

到现在已经三个月了,剧本已经出炉,剧组也筹备的差不多了,可在主要演员方面却始终没有物色好。

为了挑选演员,他在燕京待了一个多月,除了参加活动和会议,大部分的时间都放在了挑选演员上面。

燕京的各大话剧团、歌舞剧团和艺术院校他都跑了个遍,却始终没有找到心仪的演员。

中国一些有名气的男演员,在他的脑海里也像梳头一样,几乎被梳了个遍。

但是,赵蒙生、梁三喜、靳开来这些人都在哪里呢?

中国电影行业人才济济,不说应有尽有,但按照一般标准,挑选出几个符合要求的演员是不成问题的。

只是谢靳对于《高山》这部电影期望和要求都太高了,《高山》的小说和剧本他看了不知道多少遍,对于几个主角有着自己的想象,根本不肯放松对于选角的要求。

一面是成百上千的演员为了能演上谢靳的电影而费尽心机,一面却是他因为找不到合适的演员而愁容满面。

如此吊诡的情况之所以会发生,已经不是高标准和严要求能够解释的了,而是谢靳对于电影太过看重而产生的唯心主义在作祟。

所以尽管最近燕京已经是春天了,可谢靳的脸色却好像严冬一般,又冷又硬。

眼看着下半个月,他还得去陕西参加今年的金鸡百花奖,这一耽误又是一个多星期,他急的满嘴冒泡,这几天连酒都不碰了。

剧组负责选角的是副导演武珍年,这些天因为这件事她没有少受谢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