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文豪1978 第343节(2 / 3)

在国家有难时,他们会挺身而出,我相信在陌生人遭遇困难时,他们也会伸出援手。

正是有像他们这样的人,我们这些老百姓才能安居乐业。

向英雄敬礼!”

除了给沪影厂和谢靳写信,这些热心读者还踊跃向报刊投稿,以表达内心对于《高山下的花环》这部电影的喜爱。

电影上映以来,各地报纸、杂志上陆陆续续刊登了上百份读者的观影感受和评价,全都是对电影一边倒的好评。

铺天盖地的好评里不仅有热心观众的,也有电影界的评论家们。

电影评论家钟惦棐在《电影评论》发文称:《高山下的花环》是近年来难得一见的军事题材佳作,影片感人至深,必将成为中国军事文艺的里程碑作品。

1979年曾因一篇《论电影语言的现代化》而在影坛名噪一时的李拓在《大众电影》的“电影评论”栏目发表文章——《中国电影的‘许灵均年’》。

在文章中,李拓先是以《高山下的花环》为切入点,盛赞了这部电影的精彩之处。

等到文章中段,他笔锋一转,又谈到了过去几个月里上映的《火烧圆明园》和《垂帘听政》,将这三部电影联系到一起,点出了这三部电影背后的无名英雄许灵均。

“我们搞戏剧的人总喜欢说:剧本剧本,一剧之本。

我认为这句话放在许灵均同志身上是十分恰当的,他所创作的优秀剧本奠定了电影成功的基础,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位优秀的编剧对于电影创作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导演。

从九月的《火烧圆明园》,到十月的《垂帘听政》,再到十二月的《高山下的花环》,许灵均同志编剧的电影如此密集的上映并且广受欢迎,体现的不仅是他作为编剧的高产,更展现了他在戏剧创作方面无与伦比的精湛技艺。

身为一位欣赏过这三部影片的从业者,我深感这几部作品的优秀与成功。

我想说,1983年的中国影坛是属于许灵均的,他用自己的才华缔造出了属于自己的时代。

再过二十年,也许人们会忘了这一年上映了哪些电影,但他们一定不会忘记许灵均的作品和属于他的‘许灵均年’。”

第348章 顶五个团

《大众电影》是由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办的电影杂志,可以算作我国电影领域最权威的杂志。

杂志深受许多电影爱好者喜爱,每期销量数百万份,最巅峰时期创造过单期900万份的恐怖销量。

《中国电影的‘许灵均年’》不是李拓在《大众电影》发表的第一篇文章,但却是他在《大众电影》上发表的第一次引发巨大反响的文章。

这篇文章在杂志发表后便迅速获得了广大电影观众和热心读者的认可,在这些群体当中形成了热烈的讨论声。

不仅是在读者和观众群体当中,电影界也有不少人对于李拓所提出的“许灵均年”这个概念感到十分新奇,并且相当认可,而这其中绝大多数人都是电影行业的编剧。

燕影厂这样的电影制片厂文学部每年都会分来大学生,老编剧、导演们见了这些新人,最常问的话有两句。

一是问:“谁家的孩子?”

这年头电影行业几乎都是清一色的子弟兵,同事长幼之间也多不是称呼官职或老师,而是称叔叔阿姨。

二是问:“大学生来文学部干什么?纯属浪费生命!”

因此这个时候编剧的地位是高,但你再高搞不过导演,自己费尽心思写出来的剧本都是声名显赫,可作为编剧却一生籍籍无名。

“一剧之本”这种话大家念的很多,但喊口号的时候更多。

事实上的情况是,片子拍出来烂的话就是剧本写的太差,好的话一切荣誉归导、演。

在这一点上,文艺界几十年来倒是非常统一的。

所以即便是现在,电影界的编剧们对于自身的职业也有诸多怨言。

李拓发文章赞美林朝阳,弄出来了个“许灵均年”的说法,如果按照文人相轻的习惯,电影行业少不得要吵成一锅粥,大家有褒有贬,将林朝阳这个业余编剧拉出来好好研究研究、批判批判。

但他这篇文章发表的时机特别好,《高山下的花环》正如火如荼的上映,好评如潮,感动了亿万观众。

电影剧本写的确实好,谁也挑不出毛病来。

另外又有《火烧圆明园》和《垂帘听政》珠玉在前,短短三个月之内,三部电影上映,剧本均是出类拔萃。

放眼中国电影行业,没有哪个编剧敢说,自己一定就比林朝阳写的好。

成绩和硬实力摆在这,作为专业人士,制片厂的编剧们都对林朝阳的水平感到心悦诚服。

不仅如此,这些编剧里还有不少人将林朝阳的剧本当成了参考书加以研究,越发觉得林朝阳在戏剧创作方面确实功力深厚。

最有资格发言的专业人士都心悦诚服,旁人自然不好发表什么反对意见,传来传去,大家慢慢便觉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