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文豪1978 第351节(1 / 3)

编辑部的林贤治是当年李士非从乡下调到《花城》的,因此这些年来林贤治一直视李士非如师如父,早早的第一个就来拜年。

林贤治见他扭了腰,不免关切几句,李士非便说起了《闯关东》的事。

“这部小说真有您说的那么好?”

林贤治听着李士非对于《闯关东》的超高评价有些难以置信,在他的印象中主编还从未对任何一部小说有过如此溢美之词。

李士非感慨道:“也许是因为这是我自己约来的稿子吧,我也算见证了这部小说从无到有的过程,可能夹杂了一些个人情感在里面。”

然后他还是说道:“但我还是坚持认为这是一部显示作者走向成熟的魔幻现实主义巨著。

它的规模恢宏在建国之后的文学作品当中实属罕见,结构严谨不输《子夜》与《追忆似水年华》这样的名篇。

处处彰显着真实的力量和精妙绝伦的人物刻画。

不瞒你说,昨晚读完小说,我泪不能停。

生活是如此的丰富,又是如此的复杂,任何伟大的作品都不可能穷尽它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但《闯关东》在揭示生活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方面的贡献是突破性的,是成功的。

我说了那么多,这部小说最成功的地方还是在于它的思想之深邃,这是一部勘破生活本质的杰作。

当然了,我也不敢说它就是白璧无瑕的。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有她的优缺点,但我有一点可以肯定。

《闯关东》也许有弱笔,但绝没有败笔,单就这一点,它强过了我们所见过的百分之九十九的作品。

读到最后,其实我已经很难分清它到底是什么风格了。

魔幻现实主义?批判现实主义?还是现实主义?

管不了那么多了,我只知道,它是一部好作品,一部绝好的作品,是一部有望名留青史的绝好作品。

大气磅礴,魅力无限。

将来林朝阳问鼎‘大师’之名,此作可作擎天玉柱。”

李士非斜靠在床头,口中滔滔不绝,溢美之情几如歌功颂德。

若是旁人如此向林贤治推荐一部作品,他必然会嗤之以鼻,再好的文学作品也是人写出来的,名著中尚不乏名不副实者,一部当代作家写的东西好又能好到哪里去?

可现在他面对的是李士非,是带他进入文学殿堂的伯乐,林贤治即便不相信自己的审美,也不会不相信他的判断。

更何况,有《渡舟记》这颗明珠在前。

林贤治手中摩挲着稿件,眼神落在首页的书名上。

“闯关东”这三个字好似有一种魔力,牢牢的禁锢住了他的心神。

“贤治!”冷不防的,李士非紧紧抓住林贤治的手腕,他眼神认真,一字一句的对林贤治说:

“伱我在见证中国当代文学的历史进程啊!”

此话一出林贤治心神俱震。

第355章 搞点文化产业

按照前几年的惯例,大年初一拜年,大年初二回娘家,今年不一样,陶父陶母是在小六部口过的年,自然也没有回娘家一说了。

林家在燕京也没什么亲戚,初一拜年就是家里人互相说几句吉祥话,初二悠哉的过了一天。

到了初三,陶父陶母带队往石景山去,去跟堂舅杜若林一家聚会。

见到杜若林,难免提到《高山下的花环》。

这部电影已经上映两个月了,在国内影坛和影迷当中轰动一时,风靡亿万观众,可以说横扫了83年12月以来的电影市场。

不管是在官方,还是在民间的评价体系中都是一片好评,歌颂如潮。

“《花环》在部队的反响很热烈,非常热烈,这部片子拍到了战士们的心坎上,你和谢靳导演为我们中国军事电影立了一座丰碑啊!”

听着杜若林的夸奖,林朝阳谦虚了两句。

杜峰好奇的问道:“姐夫,你说《高山下的花环》的票房能比《少林寺》多吗?”

林朝阳摇摇头,“这我哪知道啊!”

“我听我发行公司的朋友说,他们公司这俩月光是发行收入就赚了快一百万。他还说,要是按照中影新出的票房计算方法,《高山下的花环》票房妥妥破亿了。”

国内是去年才有了票房统计这个概念的,中影是电影发行系统的老大,这个差事自然是由它来干。

只不过以这个年代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能力,票房统计严重失真,很多时候都是靠经验估算的。

“这种事说不清楚。中影的发行收入肯定比票房更准确,而且对比实际一定是只多不少的。

一个亿嘛,应该是有了。”

《高山下的花环》上映至今两个月,观影狂潮持续了一个月,直到第二个月那种一票难求的场面才减弱了下来。

现在第一波大城市电影院的放映已经基本完成,现在已经开始部队放映、小城镇和农村地区放映。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