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算什么国际大奖,聂华苓没打电话之前,你们知道这个奖吗?」
「过分的谦虚就是骄傲。」王蒙哼了一声,「我怎么就不知道?」
他去美国访问交流过,还真就知道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的一点情况,反观他旁边的马烽面色有些尴尬,马烽是真不知道。
不过这都不重要,现在不是知道了嘛!
「朝阳,这下子你可又为我们中国文学争光了!」马烽拍着林朝阳的肩膀,
表情严肃,目光欣慰。
「过奖过奖。」
「没过奖!没过奖!」马烽说。
马烽之前确实没听说过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而他之所以把这个奖项看得这么高,主要是因为聂华苓的一番科普。
比起芦安·瓦尔特的谨慎,马烽从聂华苓处接受到的信息多少带了些抬高的意味。
聂华苓跟马烽提起了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当年创办的初衷,说当年《今日世界文学》对诺贝尔文学奖一直以欧洲中心主义自傲的风格很不满意,多次发表过对评奖结果的不满和批评意见。
于是在1969年,刊物的爱沙尼亚裔主编伊凡·伊万斯克便提出了要创办一个国际文学奖项,用以对抗他们对诺贝尔文学奖的不满。
新生的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在评奖规则突出一个开放,它要求每位评委只允许参加一届评奖,并且每届只允许提名一位入围获奖者。
对入围者的国籍、书写语言不做任何要求,只看文学成就和过往作品水平。
除此之外,在评审过程中,入围者要逐轮进行淘汰,每一位评委都要针对提名者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而这些看法和意见都将在奖项结果公布之后,随之公开。
无论怎么看,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的开放性都要比实行评委终身制的诺贝尔文学奖高多了。
因而在这个奖项诞生之后,它也很快被美国文学界所接受并认可,被冠以了「美国的诺贝尔文学奖」的称呼。
马烽真正看重的就是这个名号一一「美国的诺贝尔文学奖」
而且聂华苓可说了,过去二十年间,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的获奖者中,拿下诺贝尔文学奖的人可不在少数。
在马烽眼中,此刻的林朝阳,那就是一颗发着金光的诺贝尔文学奖的苗子啊!
第533章 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
国人对诺贝尔文学奖的崇拜,最早要追溯到民国时期。
1913年印度诗人泰戈尔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在西方媒体话语权的推动下,他成了享誉世界的诗人。
在那个时候,印度早已经沦为英国殖民地,中国也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哪怕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但也并未能改变现状。
因而泰戈尔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在中国文学界引发了极大的震动,在文化界很多人看来,已经沦为殖民地的印度都能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中国凭什么不能?
而且诺贝尔文学奖能颁给印度人,这得是多么公平、公正的评奖啊!
到了半个世纪之后,国内改革开放,西风东渐,又赶上八十年代的文学热潮,国人对诺贝尔文学奖的追捧和崇拜之情更盛当年。
以至于当马烽这个文协当家人,从聂华苓口中听到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和诺贝尔文学奖的各种潜在联系之后,也难免浮想联。
「别走,别走啊!」
「得了这么重要的奖项,你好歹也得参加点活动。」
马烽和王蒙将正要回香江的林朝阳堵在了家门口,顺便又把行李给他拎了回去,活脱脱两个拦路打劫的。
「我还得送孩子回去上学呢。」林朝阳说。
「姐夫,这个我来就行。」
陶玉墨回燕京玩了大半个月,终于想起了她在香江还有个公司,顺便也想起了外甥、外甥女的学业。
「你还挺有眼力见!」林朝阳说。
「是,这都让你看出来了。」陶玉墨笑嘻嘻的说道。
然后她便带着两个孩子跑路了。
「这回没事了。」马烽对林朝阳说,面露得意。
然后他又神秘兮兮的说道:「你就不好奇你怎么会入围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的吗?」
听到这话,林朝阳果然好奇了起来,
之前芦安·瓦尔特给他打电话时,只说了提名都是由国际评委们提名的,并没有提过具体的评委。
林朝阳也没问过,毕竟他又不是那种评奖油子,轻易也不会关心这种事。
「难道你知道?」
马烽的脸色更加得意了,「你说对了,我还真知道!」
林朝阳更感意外,他可不认为马烽会对一个国外的文学奖项如此了解,连哪个评委提名了哪个作家入围这种隐秘消息都能知道。
见马烽有继续卖关子的意思,林朝阳没有再追问下去,而是跟王蒙打起了哈哈。
「老王,乒乓球比赛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