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文豪1978 第815节(2 / 3)

着这段话的时候,台下已经有人高举起了书本。

《梵高之死》《楚门的世界》《渡舟记》《闯关东》《寄生虫》《入师》

那些书被高高的举着,书页泛黄,仿佛无声的致敬。

看到此情此景,不仅台上的陶父激动得声音有些颤抖,连台下的学生和文学爱好者们也都心情激荡。

「我宣布,林朝阳(中国)文学研究会在今天正式成立!」

台下传来雷鸣般的掌声,展示着学子们对于林朝阳的高度认可和喜爱。

「请朝阳同志上台为我们致辞!」

林朝阳被邀请上台讲话,内心也充盈着难以言喻的感动,这种感觉是他在日本、美国的文学研究会成立时所没有过的。

「”—-文学的魅力就在于它如同一条条道路、一座座桥梁,将每一处高山、

平原和盆地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它承载了我们的历史、文化以及情感。

作为书写者,我始终相信文字不仅是记录时代的工具,更是叩击灵魂的钥匙。

林朝阳(中国)文学研究会的成立对于我而言是一种荣耀,但我想,它更重要的作用是为那些后来者研究这个时代的中国提供一点微末的帮助—」

林朝阳的讲话时间不长,言辞恳切而真诚,赢得了潮水一般经久不息的掌声,这些掌声不光是对他的祝贺,也是对他多年来笔耕不辍的嘉奖。

台下学生们的呐喊声此起彼伏,那些象征着读者喜爱的书籍,被学生们扔向空中,像大雨一般布洒在大讲堂内。

讲话过后,洪子成代表林朝阳(中国)文学研究会接受了林朝阳的馈赠。

林朝阳捧出一箱泛黄的手稿,态度郑重的交到洪子成手中,那些手稿边缘卷曲,墨迹深浅不一。

洪子成辨认出「渡舟记」、「人间正道是沧桑」等字样,角落里散出的一两页稿纸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文字。

这些都是林朝阳多年来积攒下来的手稿,对于台下他的拥是们而言,无异于是稀世珍宝,许多学生们捕着脖子往台上看去,眼中满是渴望。

捐赠仪式结束后,林朝阳走下台,坐回位子上,陶玉书忍不住搂住他的胳膊,满脸骄傲。

这时候大讲堂主席台的幕布被落下,台下学生们响起喻喻之声,大家本以为成立大会到刚才就结束了,可主持人却没宣布,反而拉上了幕布。

就在所有人都摸不着头脑时,从舞台侧边走上来一位报幕员:

下面请大家欣赏话剧《大下第一楼》。

此话一出,会场内的嗡鸣声猛然爆发,大家没想到今天的成立大会居然还安排了演出,而且还是话剧演出。

《天下第一楼》!

在场的年轻学生们有一些人都没听过这部话剧,有些是听说过,但没看过,

只有那些燕大教授、老师和上了岁数的文学爱好者才了解这部话剧当年所创造的辉煌。

这正是当年林朝阳为燕师大的学生剧社所写的话剧,一经公演,轰动了燕京高校界,引得无数高校学子竞相争看。

后来更是被人艺相中,搬上了首都剧场的舞台,成为了人艺八十年代之后少有的扛鼎之作,每逢公演必定一票难求。

在那之后,《天下第一楼》又在燕师大的学生话剧舞台上演出了好几年,一直到85年燕京高校的话剧热冷却之后,才逐渐被燕京高校的学子们所淡忘。

到了最近几届学生,除了一些喜爱话剧的学生,已经很少有学生知道这部话剧了。

嗡鸣声持续了十几秒钟,舞台音响里传来了女声旁白。

「1917年夏,清朝的最末一个皇帝在子民们‘帝制非为不可,百姓思要旧主’的呼声下,由辫儿帅张勋保驾,又坐了大宝。

紫禁城内外的遗老遗少们顿时打了鸡血般兴奋起来,翻腾出压在箱底多年的朝衣、续上真真假假的辫子,满大街跑的都是祖宗。

随着女声旁边,台上的大幕缓慢拉开,台下的学生们逐渐安静下来。

正阳门下,市井繁华,汇聚京师菁华。

老字号「福聚德」开门迎客,生意兴隆。

门脸儿正中门上并排挂着三块匾,分别是「福聚德」、「鸡鸭店」、「老炉铺」。

饰演学徒的龙套坐在前厅的大木盆前手脚麻利的拔着鸭毛,沿墙一排木架子上挂着开好生的鸭胚子,鸭子都吹好了气,抹上了糖色。

前厅右边是福聚德的百年烤炉,红砖落地,炉火常燃。

炉口有一副对联:金炉不断千年火,银钩常吊百味鲜。

舞台以外的「街上」隐约传来茶楼的锣鼓声,间或有说笑、猜拳的声音。

罗大头手持烤杆,上挂烤好出炉的鸭子。

「三座儿的鸭子出炉了!」

人艺的老戏骨韩善续是罗大头最初的饰演者,今天这台戏,他依旧是罗大头。

「嘴~这是把人艺的角儿都给请来了!」

台下有喜欢看话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