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西也不会托他们去买,但能自己动了,就不打算委屈自己了。
听闻封州西南不远的景州,不仅同西澜往来密切,同时也是北楚三大港口之一,朝廷专设市舶司管理海运,自有一套制度——比如外来船只要征收进口税,名为抽分,抽取的货物北上解送京都,即是“抽解”。
随着北楚造船业渐起,下海者随之增多,景州等港口每日船只往来,汇集了各国各域的名贵商品,可见繁华。
而封州作为景州北上抽解的第一站,又是与西澜接壤之州,自然会迎来海商的青睐,热闹不已。
青曲也很热闹,但封州的热闹却和青曲的热闹不同。
青曲县汇聚了全国各地的外商,却也留不住这些外商,封州不一样,它的热闹沉稳又大气,不同于青曲的急躁,这里的商贩多是本地人,生活节奏慢而悠闲,有着十年如一日身为商业之州人的底气,就连叫卖声,都是一片舒扬悠缓。
站在一处拱桥上,叶西将这一片绵延彷佛没有尽头的商业区尽收眼前。
这里不分市,大街小巷,瓦子、拱桥、酒店、茶馆、寺院、青楼楚馆,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席地摆摊的小贩,只要不是售卖同类物品,那些店铺们便不会去计较。
彷佛看到了家国历史中的清明上河之图,叶西第一次对自己的到来,感到宿命般的必然。
“小郎君,要不要买些糖霜?”见他衣着虽不华贵,却难掩精致,桥上一卖糖翁笑眯眯问道。
叶西回过神,看向面前的摊子,见上面摆的尽是些黄色和边角微发褐色的糖块,量虽少,糖块在日光照射下也有些融化,却不妨碍他心中讶然。
这时候,在青曲,或者说绝大多数的内陆城镇,糖都是稀缺品,且多是谷物做出的饴糖,蔗糖制品只占很小的市场。
而眼前这些所谓的糖霜,正是由蔗糖制成,若是脱去颜色,已和他认知中的冰糖一般无二。
叶西在家中时吃过饴糖,也吃过蔗糖做的沙糖,即是颗粒状的黄色糖结晶,但糖霜却是没见到过。
“有没有白糖霜?像雪一样的。”他问。
卖糖的老翁瞪圆了眼睛,“怎么可能会有那般白的?我这里卖的,已是上品了。”
这哪里是常吃糖的人能问出的话?
要不然就是故意捣乱的。
猜到叶西并未自己想象中的能买得起糖,老翁心中叹口气,暗道这最后一些糖怕是要卖不出了。
算了算了,家中孩子有些时日没沾过甜味了,想必馋得紧了,权当他买回去给孩子吃了。
“这些糖霜我全买了。”
嗯?
老翁怀疑自己人老耳背了,确认了两遍才知叶西真要买。
他忙把糖用油纸包了,“这糖化了点,算你便宜一些,三百文便罢。”
“没事。”叶西咽了咽口水,伸手去接,掏钱的手却顿住了。
没带钱。
第72章
大概是他当时的表情实在可怜。
最后叶西得到了老翁好心送的几块糖霜。
只是叶西的心思已经不完全在这几块糖霜上了。
他想起了白砂糖的制作方法。
之前将一些糕点、甜品的制作方法以及原料搭配的相关数据留给阿姊时,他曾无意翻到过一篇有关白砂糖以及冰糖的制作数据。
当时没有放在心上,现在则觉得相当实用。
北楚是一个爱美尚洁的朝代,从洁白如雪的印刷书纸,到清雅高洁的纱裙丝罗,再到流行一时的木棉白迭,都体现了人们对洁白之色的追求。
换个朝代,沙糖的脱色技术也许相当鸡肋,但在北楚,却完全可以成为引领时尚的流行之一。
而让叶西充满行动力的因素除了钱,还有叶家的另一项生意——望远镜的首次拍卖。
望远镜的完美顾客是谁?自然是风里来海里去的海商。
而封州,恰恰是距离财大气粗的海商们最近的地方。
回去之后,正在倒座房前收拾的夏家娘子见到他,立刻围了上来,迭声道:“叶小师父,怎的出门了?身体没有不适罢?”
她随夏良叫叶西一声小师父,叶西劝说不成功,也就放任自流了。
“已经好多了。”叶西忙回道,生怕她再说出什么要自己卧床休息的话来,几步窜进了院中,见夏梨正坐着无聊的拉弹弓玩,他笑着向他招手:“来。”
夏梨从石凳上跳下来,斜斜看他一眼,警惕道:“干嘛?”
“想不想吃糖?”
“不是饴糖,糖霜听过没有?”
夏梨不屑的表情立马换成垂涎,“想叫我干嘛。”
叶西就喜欢这小孩儿的识趣,把手里油纸包好的纸包打开,取出一块糖霜塞到凑过来的夏梨嘴里,“这是定金。”
他自己也含了一块,用舌头顶到一边,才道:“你们小孩儿不挺爱和泥巴玩么?找找看有没有黄泥,就是和了水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