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回到薛府时,宝钗刚从铺子里忙完生意回来。几人听门房说了官差上门抓惜春的事,正准备去牟尼院探个究竟,就见黛玉回来了,眼睛肿得像核桃一样,急忙关切地询问。
黛玉把贾敬的事说了一遍,几人无不花容失色,过了半晌齐齐落下泪来。
香菱感念身世,哭得最为凄惨。她自幼被拐,父母家乡一概不记得了,若非菩萨保佑,搞不好自己也同那些女子一样,成为冤魂孤鬼了。
宝钗哽咽道:四妹妹的事,自有朝廷公断,咱们不好插手。我想过几天去宛平走一趟,找和尚给那些女孩们做一场法事,愿她们早日投胎,也算尽些绵薄之力。
荣国府就是因为包揽诉讼才衰败的,宝钗不打算重蹈覆辙。惜春已经出家,应该不会被牵连,至于宁国府其他人都是罪有应得。
迎春闷闷不乐道:我抄几份地藏经一起烧给她们。
迎春笃信道教,一向不看佛家经卷。只是这些女孩被道士所害,迎春想她们死后有灵,应该不愿与道教再有瓜葛,因此改抄了佛经。
探春泣不成声道:我一起去,看看死者的家人有什么难处,能帮就帮一把。
黛玉赞同道:故去的都是贫苦人家的女儿,若是需要,咱们帮着出个丧葬费也好,让她们入土为安。
几人看过黄历,宝钗理了理生意上的事,决定三日后去宛平。
小剧场:
周讷:采访一下,你怎么请的燕王?
裘智:嘻嘻~当然是靠红衣py了~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92章 看望王熙凤
香菱和宁国府没什么交情, 加上厌恶贾敬的所作所为,便借口照看大姐儿,又要帮宝钗看着铺子, 并未同行。
黛玉、宝钗、迎春、探春四人来到宛平, 只见城内熙熙攘攘,人潮涌动, 一时不知该如何寻找苦主, 踌躇之际,远处忽然传来一阵吹打声。
黛玉举目张望, 只见一支队伍缓缓走来, 前边一人鸣锣开道, 后边二人吹着唢呐, 另有四人抬着一块匾额, 后面跟了不少父老乡亲,人人面上俱带笑颜。
黛玉向路边一位和蔼妇人打听:大娘, 今天县里是有什么喜事吗?
妇人一眼便看出她们非本地人,黛玉言语温婉, 衣着虽然朴素,但肌肤胜雪, 比缎子还滑腻, 荆钗布裙也掩盖不住通身的风流气韵, 宛平县哪有这般神仙似的人物。
妇人笑呵呵道:你们外人有所不知, 我们县丞刚破了一桩大案,替百姓们除了一害。大伙儿感激不尽,便凑了些银两, 打了这面匾额, 又请先生算了个好日子, 今天就是去给他送匾呢。
黛玉知道妇人说的案子应该就是东府的事了,又听她语带感激之情,以为她是苦主之一,但看她神色并无哀容,奇道:这案子我听说了一二,大娘莫非有亲人牵涉此案?
妇人知黛玉误会了,连忙摇头:那倒没有,只是县丞一向断案公正,为人和气,大家看在眼里。而且听说玄真观有些来头,他都敢查抄,真是为民做主。
探春与迎春听老妇人对裘智赞誉有加,心中五味杂陈,颇不是滋味。荣国府衰败虽说是咎由自取,但此事皆因裘智而起,如今二人寄人篱下,说不恨他是不可能的。
薛蟠纵有千般不是,终究是宝钗的哥哥,他的死和裘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宝钗每每想起兄长,不免迁怒裘智。
可看周围百姓都一脸欢天喜地的样子,三人不好露出不满。
黛玉又和妇人攀谈了几句,彼此间多了几分熟悉,说道:大娘,我们是京里来的,听说了玄真观的事,想去祭拜一番。
大娘给几人指了路,黛玉等人来到了义庄。女童的尸体已被家人们带走了,但连环失踪案被害者的遗骨依然留在义庄。
裘智早就命手下通知家属认尸了,可尸体已经白骨化了,没有dna技术,家属们光看骸骨,实在认不出来哪个是自家闺女。
而且这么多年过去了,被害者父母年迈,思女之情逐渐淡薄,不愿再给自己找事,故无人将骸骨领回,依然留在义庄之中。
迎春向看守人借了个火盆,口中默念佛号,将自己亲手抄写的经文烧了,暗祝芳魂早登极乐。
黛玉心里也不好受,忍着悲痛问道:这些遗体,日后如何安置?
看守人叹了口气,无奈道:县丞意思是,再过几天家属依然不来认领,就请人做场法事,然后入土为安。
黛玉忆起惜春之托,连忙表态:这个费用我们承担。
啊?看守人面露惊异之色,警惕地看着几人。死者的亲娘老子都不愿意管,这几人非亲非故的,怎么会这么好心?
黛玉看出对方的戒备之意,解释道:我们是京城人,听说了县里的事,大家都是女子,不免感同身受,愿尽绵薄之力。
她知道贾敬恶名昭彰,宛平县的百姓恨不得食肉寝皮,因此不敢透露自己与贾敬有亲。真要说了,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