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公主夫妻并不是直接去梁地的,而是一路游山玩水,绕了一个大圈子,走的不是这条路,因此并没有路过韩城,她连郎家的人都没有见过,何谈喜恶?
所以他想来想去,原因只有一个,就是长公主已经知道自己打算了。
他沉着脸,对郎夫人说道:“你是不是和别人说过这件事?”
郎夫人连忙摇头,但是多年夫妻,她那闪烁的眼神已经把她自己出卖了。
郎知州怒喝:“你究竟和谁说过?”
郎夫人见他吼自己,也来了脾气:“和谁?还能有谁?还不是你娘,咱家的老太君!如果不是她说得难听,我也不会一气之下,就把咱们的打算说出来。你与其怪我,不如去管管你娘的那张嘴!”
郎知州闭了闭眼,郎父年轻时家境贫寒,他饿着肚子考上童生,这才引起注意,里正出钱供他读书,一直供他考上举人,做为交换条件,他娶了里正的女儿为妻。
郎父后来考上进士,并且遵守承诺,到死也没有纳妾。
可惜郎父出身太低,也没有人指引,郁郁而终,死时也只有三十五岁,他到死也就只是个知县。
好在生命的最后两年,他终于悟了,把自己这些年走过的弯路逐条做了分析,让儿子不要再走他的老路。
因此,郎老夫人以死相逼,郎知州也没有娶自己舅舅家的表妹,而是娶了官宦出身的郎夫人,虽然郎夫人娘家官职不高,但她自幼跟着父亲在任上,无论见识还是人脉,都不是郎老夫人娘家的侄女能够相比的。
且,郎夫人的父亲和冯恪是同窗,郎知州能搭上冯家,便是走的岳父的门路。
可也正是这个原因,郎老夫人一直不喜欢郎夫人,连带着对郎玉玉也不喜欢。
郎玉玉生的美貌,在郎老夫人眼里便是狐媚子,郎玉玉练琴学舞,郎老夫人便说这是窑姐儿的作派,总之,郎知州想起郎老夫人,便是头疼不已。
第38章 韩城有良材
正在这时,小厮进来:“大人,杨秀才来了。”
郎知州压下心中那无处发泄的怒火,对小厮说道:“请杨秀才到书房等我。”
小厮应声出去,郎知州转身对夫人说道:“既然已经这样了,你也不必忧心,总会有办法的。”
郎夫人叹了口气,是啊,事情已经这样了,还能如何?总不能去把佳宜长公主叫回来吧,她倒是想,可也没有那个胆子啊。
“其实杨秀才若能金榜题名,也是一门好亲。”
杨秀才名叫杨胜秋,今年也才二十岁,乃是县试案首,前年由他的恩师万老夫子引荐,拜在郎知州门下。
杨秀才年纪轻轻,却写得一手锦绣文章,亦是今年秋试的大热人物,就连郎知州也很看好他。
受冯恪和岳父影响,郎知州早在还是知县的时候,便开始重视人材培养。
当然,前提只有拜到他门下的人材,才能得到他的培养。
比如杨胜秋,他只是杨家养子,其养父也不过是个私塾先生,然而他却能在诸多寒门学子出脱颖而出,他的诗词文章流传甚广,不仅是在韩城,就是在京城,也有人知道这位韩城才子,甚至有人说他是文曲星下凡。
杨胜秋出身小门小户,虽不至于穷困潦倒,可也绝不富裕。
自从他拜到郎知州门下,从衣食住行到笔墨纸砚无不精致,杨胜秋本就眉清目秀,现在更是玉树临风,卓而不凡。
郎知州更是将他引荐给避居在韩城的方大儒,方大儒虽然早就不收徒了,但是对杨胜秋青眼有加,隔三差五就给杨胜秋指导功课。
而上一届的会试主考房婴,便是方大儒的爱徒!
方大儒便曾在房婴的信里,提起过杨胜秋的名字。
也就是说,杨胜秋现在已经将绝大多数的学子甩在了身后。
而郎夫人也很喜欢杨胜秋,她还曾动过心思,想让杨胜秋做郎家女婿,她把自己的想法告诉郎知州,郎知州没有拒绝,而是让她等等,等到杨胜秋中了进士再说,转眼两年过去,却等来了三皇子与冯佳荷的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