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实秦念本想提一下天枢。
“梁王武三思劝率诸蕃酋长奏请大征敛东都铜铁,造天枢于端门之外,立颂以纪上之功业。”
她不认可这种行为。
这些铜铁用于造军械和农具,都好过造一个夸耀功绩的柱子。
但秦念总觉得她要是把天枢说出来,哪怕是以指责的口吻,也拦不住某些皇帝非要效仿。天枢是长寿三年所铸,也就是说武曌四年前就已经造好了天枢,那就更没必要提及。
《资治通鉴》记载天枢是“诸胡聚钱百万亿,买铜铁不能足,赋民间农器以足之”。
但《旧唐书》《新唐书》以及《阿罗憾墓志》都没有体现诸胡凑钱,只是武三思率诸胡奏请建造。秦念不觉得诸胡能主动拿出百万亿给武则天造天枢,退一万步说是诸胡出钱,“赋民间农器”造天枢也绝不可取。
【秦念:说起改史,那就不得不说一下李隆基。作为史上第一个系统性销毁物证并伪造史书的皇帝,你有什么感想?】
由于李旦禅让,唐睿宗时期的话题已经解锁。
秦念还询问了甲方,确定李旦当太上皇时期的历史话题也得以解锁。
她不用担心这会违反规则。
【李隆基(28):……】
李隆基的沉默,在于他才刚登基,现在完全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
【李隆基(56):……】
年老的李隆基知道自己做了什么。
但他不明白已经毁了所有证据,为何秦念还能找出真相。
【李太平:他改了什么史?】
对“政敌”落井下石,李太平乐意之至。
【秦念:他把四次死谏阻止李显立韦后之女为皇太女的上官婉儿,改成了劝韦后行武曌事的李唐奸臣。】
武曌:“……”
沉默是因为“行武曌事”,但她还是注意到“四次死谏”。
【李太平:李隆基!你为什么要做这种事情?】
上官婉儿是李太平挚友,她当然无法坐视不管!
此时的婉儿正在辅佐陛下接管国政,看到天幕之言,神色并无变化。
………
武曌看了看婉儿,倒是没有追究。
她只剩下七年寿数,而且已经确定以太平为皇储。
【李隆基(28):……】
韦后死时,上官婉儿一并被斩。
李隆基清楚这是误杀——刻意为之的误杀。
姑母专门因上官婉儿之事,恳求他的父皇允许她将其厚葬。
未来的自己,竟是将错就错,改史称上官婉儿为奸臣?
【李隆基(56):……】
李隆基依旧无法作答。
一旦作答,必然致使自己声名扫地。
哪怕知道秦念不会放过他,他也不能自己作答。
【朱棣:上官婉儿四次死谏?史书上只说她与武三思□□。】
【李隆基(28):?】
【李隆基(56):……】
【秦念:她是李唐忠臣,虽然忠的是李太平不是你李隆基。可你但凡要点脸,也不能这么造她的黄谣。】
【李隆基(28):朕虽然杀了她,但没有造这种谣言!】
此时的李隆基也不认为他会造这种黄谣。
【秦念:你看五十六岁的你有反驳吗?】
【李隆基(28):……】
【李隆基(56):……】
【李太平:卑劣至极,令人不齿!】
上官婉儿是李唐忠臣?!
唐玄宗之后的各朝,几乎都是目瞪口呆。
将忠臣贬为奸臣,还侮辱她与外臣私通,这居然是李唐皇帝做出来的事情?
哪怕上官婉儿忠的是李太平,李隆基也不应如此颠倒黑白!
【朱元璋:秦念,这又是你考古所知?】
【秦念:当然是考古。若不是考出太平公主给上官婉儿书写的近千字墓志,还真不知道上官婉儿忠于李唐,这可真就是千古奇冤。】
【李隆基(56):……】
年轻的李隆基看着未来的自己这般沉默,明白一切都是事实。
【秦念:为了掩盖史实,李隆基,你不仅删改政治文献,居然还把上官婉儿的墓给毁了,致使她尸骨无存。可惜,你没发现甬道内还有太平公主置于其中的青石墓志,将你贬忠为奸的丑事公示于天下。】
【李太平:李隆基,你无耻!】
【李隆基(28):……】
【李隆基(56):……】
“臣拜谢陛下。”
上官婉儿眼中泛起泪光。
近千字墓志,她何德何能,得陛下如此厚爱?
李太平忙道:“你我情深至此,何须道谢?”
【秦念:“甫瞻松槚,静听坟茔。千年万岁,椒花颂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