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第16o章(2 / 2)

心思各异。

能在朝为官活到现在,或许不怎么了解“经济”“数学”,但绝对了解陛下。

“不会再因谏言而杀臣子”。

得罪陛下,就会因为别的事情被杀。

就算陛下真不杀谏臣,也还可以免官、下狱、流放。

但总有臣子不怕死,只怕牵连家人。

既然陛下有如此承诺,他们就敢冒死进谏。

【秦念:说完朝贡政策,就得说你的“不征之国”——竟然还有勒令子孙后代只许挨打不准还手的祖训?】

洪武十四年,明太祖“命礼官移书责其王,并责其征夷将军,示以欲征之意”。

结果倭国回复“臣何惧哉?倘君胜臣负,且满上国之意;设臣胜君负,反作小邦之羞”。

随后“帝得表,愠甚,终鉴蒙古之辙,不加兵也”。

秦念看完这段记载只觉怒火中烧。

《皇明祖训》记载“日本国虽朝实诈,暗通奸臣胡惟庸,谋为不轨,故绝之”。

绝的居然只是朝贡,倭国依旧位列不征之国。

关于不征之国,有“若其自不揣量,来扰我边,则彼为不祥”的例外条款。

但看倭寇之患就知道:

只要不是以国家名义攻打明朝,那就不算“来扰我边”。

这就是只许挨打不准还手。

【朱元璋:朕所定的不征之国,皆为限山隔海,僻在一隅之地,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远征不过是贪一时战功。】

【秦念:你管百年间能够开采出两亿两白银的倭国叫做“得其地不足以供给”?】

【朱元璋:???】

朱元璋目瞪口呆。

现在大明一年的财政收入,折合白银也不到千万两!

此刻他明白秦念为何说能助他还债,以重建百姓对国家的信任——

这倭国一年就能开采出两百万两白银?

………

“臣请命,为陛下取倭国!”

李世民看着踊跃请战的武将,想起倭国的遣唐使现在就在国子监内学习。

秦念曾言开疆拓土无需借口,但因两亿两白银开战……

李世民极为意动。

“陛下,楼船不足,尚不能征。”

房玄龄出言道。

李世民暗道可惜,决定从并不富裕的财政中拨款兴建楼船。

【赵匡胤:朕……倭国竟如此丰饶?!】

赵匡胤咽下了欲要攻打倭国的说法。

大宋正在攻打太原,他不能此时言征倭之说。

但赵匡胤已将倭国视为必取之地。

【秦念:这两亿甚至只是百年的开采量,而不是总储量,谁也不知道那岛上究竟还有多少白银。】

【刘彻:倭国何在?!】

虽然白银在如今还不是民间常用的货币,但那是因为白银稀少且昂贵,平民百姓用不起。

桑弘羊说这两亿白银可以作为纸钞的“准备金”!

【刘秀:倭国可是倭奴国?】

刘邦欲言又止。

唉。

可惜,如今的大汉急需修生养息,绝无可能对外征战。

这倭国所在,更是朱元璋所认定的“限山隔海”之地,刘邦心知此时不得奢望。

【秦念:就在朝鲜半岛东南处,隔海不到两百公里,确为倭奴国。】

【刘秀:多谢!】

【刘彻:朕欲取朝鲜,再取倭国!】

刘彻眼睛立即就亮了。

朝鲜在他看来已是囊中之物。

………

嬴政同样意动。

只是匈奴居河南地,为大秦之患。

必须先逐匈奴,再取朝鲜。

第121章

【朱棣:朕若伐取倭国, 则巨债可解?】

朱棣清楚现在的大明欠下的债远不止两亿两白银。

但秦念也说了,那只是开采出的白银,或许储量还有数亿。

………

朱元璋亦有此问。

见朱棣已然出言询问, 他就不必再问,只需要等待秦念的回答。

元朝两次远征倭国皆告失败,这是朱元璋将倭国定为不征之国的主要原因。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